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辞书研究 | 严修鸿:方言词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阐释——也谈《客家方言文化大词典》的编撰
摘要:《中国方言民俗图典》与《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的两套系列丛书,其宗旨、思路及编撰经验值得总结。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在编撰方言词典时,加上文化内涵的阐释,可以增强可读性,为文化保存提供一个途径。拟编撰的“客家方言文化大词典”,可以超越两套丛书在选条容量上的局限,选词可以兼收一般词汇。
关键词:方言、中国方言民俗图典、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一、缘起
近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2011—2022年,本人参加了《梅州方言民俗图典》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卷》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州卷》的调查与编撰工作,这三个偏重于民俗文化内涵的图书实践经验十分宝贵,非常值得总结,在其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进行方言文化大词典的设计。
据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2016,“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 (第一辑,以下简称“图典”)是 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1 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计十卷,涉及官话、晋语、吴语、徽语、粤语、平话、闽语、客家话等八个方言区。各卷内容主要包括房舍建筑、日常用具、服饰穿戴、饮食起居、农工百艺、婚育丧葬、岁时节令、游戏娱乐、宗教信仰等。该丛书于2014年12月出版,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与学术肯定。据《关于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决定》,该丛书2018年初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提名奖”。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蔓延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文化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在《图典》总序中,三位主编这样表述该套图书出版的意义。
2017年12月15日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共计20卷,涵盖官话、晋语、吴语、徽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等汉语方言和怀集标话等少数民族语言,具有创新与存史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该丛书一出版就得到各方高度关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组织评选出“中版好书2017年度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名列“主题出版十大好书”。到2022年底,第二辑已经出齐,与第一辑合在一起,一共有50卷的规模了。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以下简称“典藏”)各册的内容包括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9个大类,每卷包含了500多个方言文化词条。
这两套丛书,共同点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图文并茂,语言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甚至在开本、体量上都有一定的相似。略有不同的是,《图典》以文带图,文字可以略长,允许部分条目不出图;而《典藏》出条的词语均附有图片,图片数量以及说明文字均有一定限制,一般是一词一图。典藏第九章设有“说唱表演”,是一个创举,包含了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歌谣、曲艺、故事等内容。此外,EP同步,音像图文四位一体是这套丛书的出版特色。各分卷图书里的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附有二维码,涉及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内容,阅读时可用手机扫码,进入在线访问,可收听方言条目的录音,收看相关视频,从而增强图书与读者的互动性,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立体地为读者呈现语言形态。
如今城市化进展迅速,方言的萎缩表现在不仅人口的大量减少,而且还表现在方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方言表达的文学性(生动格式、近义词语、谚语俗语、独特的比喻)上的消损,因此对传统方言词语进行文化考察上的抢救记录以及数据的电子化分享这工作是迫在眉睫的了。
这种对词语文化含义的描写与记录,从方言词义的角度是很有价值的。词的概念意义之外的部分,尤其是与具体乡土历史环境相关的感情意义,各地方言中是非常丰富的。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很可能就随着传统生活中长大的一代人离世,而逐渐湮没。若透过方言词条来进行文化内涵的解释,则有可能为方言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小说没有实证精神。读者对它的信任感一旦丧失。小说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谢有顺 2018)。我想,根据对传统方言世界进行访谈,所做的各种民俗细节、词汇土俗含义的描绘,一些谚语俗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表达及生活经验的总结,对从事文学写作的作家都是可以参考的。
1990年代,在李荣先生的倡导与组织下,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共41部,每部词典的条目都在八千左右,合计41个方言点相同或不同的词汇总量约为32万条,总字数约3000万,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语词词典之一。这部词典出齐以后,把汉语方言词汇调查和研究的水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 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既往编辑的方言词典,因词典的编写目的、体例、规模大小等因素,也存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并未有意识去搜集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少词语是简要的注释甚至是与普通话进行简单对应的,以客家话代表点的《梅州方言词典》(黄雪贞1995)为例:2.1“铁芒箕”条
【𧀦箕】lu⁴⁴ki⁴⁴ 一种蕨类植物,晒干后是当地农村的主要燃料之一(黄雪贞1995,30页)
而2014年语文出版社的《梅州方言民俗图典》相应的条目,我们在释义上是更注重百科知识的阐释与生活经验的总结:
蓾萁lu⁴⁴ki⁴⁴
别名芒萁骨,铁狼萁,小里白。根状茎细长横走,叶轴多回分叉,叶片为羽状深裂的针形羽片。芒萁具有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的功效,也是山林火灾后可以快速复原的植物。
粤东农村普遍使用大口灶,配上大锅头,煮饭、炒菜和烧水全靠它。在林木不是特多的丘陵地区,大口灶烧的多是蓾萁草,用量很大。客家农村妇女视割蓾草为己任,因而家家户户都有割蓾女。旧时,客家妇女上山割蓾草带三种工具:镰刀、钩索和竹杠,身穿粗布衣裳,脚蹬草鞋。割草之前,要先敲打一番,将蛇、蜂等惊吓赶跑。
蓾萁除了作为燃料,提供热量外,还有其他用途:烧成灰可以作为钾肥,是“火土”[fo³³tʰu³¹](肥田的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以前,用水浸泡过的蓾萁灰经过滤以后还用来洗衣服、洗头发。蓾萁梗可以穿起捕获的小鱼,泥鳅等,从腮边穿过构成一串,便于拎着。蓾萁抽掉内芯后,可吹泡泡,冬天可以把薄冰吹开洞眼,串起来玩。
割蓾萁的青年女子很多,常引发伐木取薪男子与其即兴对唱山歌。其中“割蓾妹子恋情哥”是著名的山歌段。
经过比较后,不难发现:早先方言词典的注释比较简单,其内涵在其他方言区也是几乎一样的。而该词条在当地生活中更加具体的细节,则在《梅州方言民俗图典》中得到了充分的描述。 为此,王洪君教授(2018)在一个书评中写道:“该词条不仅有相关的百科知识,更仿佛展示了该物嵌入其中的当地风俗画卷,特别是一群儿童个个手拎着蓾萁串泥鳅,无邪欢乐洋溢而出的画面,着实令人感动。”这说明,带上乡土情怀的一些细节展示,这种词语的解释与展现方式更吸引读者。2.2“扫帚”条
《梅州方言词典》(黄雪贞1995,58页)的写法:
【秆扫】kon³¹sau⁵³笤帚。192页;【㨙把】kʰia⁵⁵pa大扫帚,用竹枝扎成。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卷》涉及的同是客家话方言点,在闽西:
图2:扫帚
秆扫[kuo21sɒ5]
以竹枝尾梢做成的扫把,扫硬地板用的。也常用在“粪寮”[pæ̃i3liɒ22]厕所内,在厕所内则叫“屎秆扫”[ʃʅə21kuo21sɒ5]。打人或威胁人而用扫帚时,有一种攻击、轻贱、侮辱的意味。也可用于压邪,当地讨厌南北方向出现彩虹,“南虹刀枪北虹虎”南北方位出现彩虹,是不吉的征兆,常以扫帚去指虹。不能放在大门口,因为扫帚有驱赶的含义(怕引起来客猜忌)。产妇门口可以摆放,用于驱除妖魔。漆树过敏后,有人用竹扫把的七根枝条,口中念念有词,以此来作法驱魔。“㩴[kʰio22]屎秆扫”操持厕内竹扫帚,暗喻粗陋的基层活计。 比较后结论:《梅州方言词典》仅仅指出普通话的对应说法,附带“竹枝扎成”。而《典藏》则介绍了该词语的民俗内涵,介绍了扫帚的驱逐与辟邪的功能。2.3“稻草”条
《梅州方言词典》(黄雪贞1995,192页)的写法:
【秆】kon³¹专指稻的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卷》的写法:
图3:稻草(秆)
秆[kuo213]
稻草。“秆”虽然平平凡凡,却有许多用途。糯谷稻草,除去短叶后,用“红结索”[fɤŋ22ki55sɯ35]染红的绳索扎编成“秆荐”[kuo21tse5]铺在床底的垫子。干稻草曾经被用来擦屁股。“秆”可以喂牛,也可以作为圈肥。糯谷稻草烧成灰,开水淋在草灰上,过滤后的碱水可供女子洗长发,有亮滑止痒的功效。稻草灰加上黄泥、盐巴,可糊在鸭蛋上做成“灰卵”[foe33luo213]咸蛋。稻草灰,装在袖筒,可以做成简易的月经带,可以吸收血渍,消毒。稻草可以做草鞋,编草绳。可以扎成稻草人,驱赶飞鸟。开水烫泡后,可以做系肉的绳子。再不济的早稻草用铡刀切成三段,可“回田”做绿肥,在田未耙之前撒下。 稻草垛子,叫“秆桠”[kuo21o42]。“落雨担秆,紧担紧重”雪上加霜,每况愈下。 比较后结论:《词典》释义比较简略。《典藏》则介绍了稻草在当地的12种用途,提供了丰富翔实第一手访问得来的资料。最后介绍了稻草垛子以及一个包含了“稻草”的生动俗语。2.4“竹竿”条
《梅州方言词典》(黄雪贞1995)的写法:
【竹篙】tsuk²kau⁴⁴ 撑船或晾衣服的竹竿(302页)。
《连城方言文化典藏》(严修鸿 邱庆生2017)的写法:
图4:竹篙
笐篙[hɔŋ55kɒ42]
架在竹子“杈杈”[tsʰo33tsʰo42]上用于晾衣服的竹篙。个子高的人,也常比喻为“笐篙”。“笐篙比天”,则比喻不自量力。
当地禁忌在树丛上晒衣服,必须挂在竹篙上。过去,男女衣物要分开晒,不能同时晒在一根竹竿上。女子的衣服不可挂在通道上方,否则遭人责怪。
比较后结论:《词典》提到关键用途——“撑船或晾衣服的竹竿”;而《典藏》则涉及了两个有地方特色的文学性比喻。此外,还附带介绍了晒衣服时男女有别的习俗。
从以上几个词条的简单对应,不难发现不论是《图典》还是《典藏》的词条,都更加重视对词语文化内涵的发掘——这对语言保护是更有意义的做法,其文化细节显然得到记录保存,后人要做文化重建时也有个参考。
不论是《中国方言民俗图典》还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目前共性是重视民俗,图文并茂,但不同作者之间在词条文化内涵的揭示以及行文上还是有差异的。崩花儿[pəŋ³¹xuɑr⁵³]
即“崩爆米花”。将大米、玉米粒等放在“转炉”[tʂuæ̃³¹lu⁵³]中,通过不断转动炉体,使炉内的米粒儿均匀受热,这样就可以做出爆米花来。
图5:崩爆米花
煏米泡[pi⁵⁵mi²¹pʰɒ⁵³](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卷)
爆米花。大米撒上糖精水,放入爆花锅内,并封好顶盖,再把爆米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解开铁扣,砰地一声大响之后,就可爆出可口的爆米花来。来连城做爆米花的多数是莆田人。做爆米花时,因其装置、响声的奇特,常有很多儿童围观。 在这个机器发明之前,当地人是用“炒米泡”的办法,以捞饭晒干,然后在铁锅里炒成。平时用来招待客人。
图6:爆米花
同样的丛书,各人写法也有不同。以“爆米花”为例:北方这本该条目比较平铺直叙,信息量较少。而连城这本有更多细节——“糖精”;更多形象性——“砰”的一声巨响之后”;更有场面感——“常有很多儿童围观。”;更多道理——“做爆米花时,因其装置、响声的奇特....”;更多历史关联——“在这种机器发明之前,当地人是用“炒米泡”的办法...” 尽量将俗语穿插到词条的解释中去。在一次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的编委会议上,本人提议过将反映当地生活观念的俗语,在词语的解释中列出,构成一个文化语境。也有些作者(四川成都的)依照建议这么做了,可是到了一些编委手里反而要求删除的情况。吊壶[tiau²¹²fu³¹]
吊在灶门前,用来烧热水的陶壶。以前农村主要用柴草做燃料,一部分火苗从灶门涌出,刚好烧到吊壶,壶中的水多用来洗脸、洗脚。吊壶烧久了,外部布满烟灰,黑不溜秋的,洗不干净。(图略)。 早先作者是写上了“因此,成都话骂人无所事事为‘莫得事做洗吊壶’”。这种把俗语写入,是我们主张的,《客家方言民俗大词典》还会继续坚持这个做法。 如下是《梅州方言民俗图典》一个条目的解释,专门去搜集了10条与厕所相关的一些俗语,写在里头。屎窖sɿ³¹kau⁵³
厕所,客家话叫做“屎窖”或“屎缸下”[sɿ³¹koŋ⁴⁴ha⁴⁴],由一个陶制的大粪缸[pun⁵³koŋ⁴⁴]的上面架上木板做成。一般设置在村子的一些角落,有些是在老房子里面。有些与农家肥堆放的房间在一起,也叫“粪寮”[pun⁵⁵liau¹¹]。厕所里面,摆放了随手可取的清洁用具,早年是用竹篾做成的“竹篦子”[tsuk²pin³⁵ne³¹],讲究的则用以秆草做成的粗草纸。客家谚语“屎缸更(aŋ⁵³)臭都爱去,外家更(aŋ⁵³)远都爱行”,反映了厕所作为一种日用生活场所的必要存在。“屙屎亻厓都唔同佢共粪缸”,则以如厕言志,表示要与某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与某人共事,相处。“食屎都爱座头筒”讽刺那些爱出风头,啥事都要争先抢头的人。“屎出哩正来挖粪缸——临时抱佛脚”。“屙屎囗lap²牛𣎴——碰巧”。“屙屎捉狗虱——一举两得”,“老猪嫲屙硬屎”,比喻勉力而为。“屙屎唔闲摈(擦)”,则比喻非常忙,无暇顾及某事。 “番薯屎都还唔曾屙净”,比喻泥腿子进城没几天。有些斯文的场合,为了委婉,还有用“去外头”[ɕi⁵⁵ŋoi⁵⁵tʰeu¹¹]指代“上厕所”的讲法。当地也传说有“屎缸煞”[sɿ³¹koŋ³⁵sat²],就是厕所神。有些人在厕所里晕倒,往往说被“屎缸煞”打倒了。在夜间如厕不便,路上可能遇到蛇,“屙夜屎”也是大家忌讳的,因此遇到夜间大便,则会拍拍屁股,念念有词,说“屎公屎婆,日里有,夜里无”,希望下次能改过来。进入21世纪,乡村厕所也有改观,不少人家里做了新式的厕所,建设了化粪池。人粪尿也不再用作有机肥料了。
◎图7:屎窖的外观
粤东地区山歌出名,很多山歌用到了一些器具、风物,这个方言文化大词典,拟尽量与知名的山歌词构成一个互文,对涉及的文句尽量引用。 有些富有文化气息的条目,可以专门出条解释。比如这条:酒头茶尾饭心里[tsiu³³tʰeu¹¹tsʰa¹¹mi⁴⁴fan⁵³sim²⁴li³¹]客家人从北方迁到南方,然后积累了各种生活经验,至今都有些形成生活的谚语和俗语。“酒头,茶尾,饭心里”其含义是这几样食品的哪部分最好。倒酒的时候,酒的开头的部分比较浓香的叫“酒头”[tsiu³³tʰeu¹¹],所以“酒头好”,包括我们酿的米酒,一开始那个叫“酒娘”[tsiu³³ȵoŋ¹¹]。那个“酒头”品质上佳,要先倒给客人喝。“茶尾”[tsʰa¹¹mi⁴⁴]。茶是哪里好呢?泡茶时第一道品质差一些,在广州都拿来洗碗碟,认为第一道的茶,比较苦涩,也没那么干净。所以,开头的茶水没那么好,而茶的后半段比较好。在闽西连城县他们还有这样规矩——给人倒茶的时候,先给自己倒,再给别人倒。用喝酒的规矩来看,这是看不起别人了,没有礼貌。其实正是当地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刻、细腻,再加上儒家里面提倡的“忠”,为别人好,所以酒的开头到给客人,是为客人好;可是茶呢,是后面的倒给客人,也是为客人好,这个先后的顺序反映了当地人对这个智慧的认知。“饭心里”[fan⁵³sim²⁴li³¹]。米饭,蒸的时候有一个圆圈,中间那一块,饭的中间是最好吃的,饭的周围的边上靠这个木板的墙围的地方的是质量差一点。客家地区做父母专门有交代,小孩舀饭的时候千万不能舀中间,因为舀在中间——这是你不考虑别人,把好东西拿走。如果你像孔融让梨那样,大的留给别人小的拿走,那我们舀饭的时候呢,就要把饭的周围舀走,中间留给别人。这些知识背后呢,都有很深刻的人文关怀,有很多的礼貌的追求。四、方言文化的语料采集
语料的采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主要讲述人熟悉的领域,进行充分“询问及启发”后,随即进行录音。例如:对于本地某个事物,当地人是如何认识它的,有什么价值判断,该事物与日常生活如何关联,有什么相关的俗语与比喻修辞等,询问和引导尽量往纵深延展,深度启发。二是通过深度接触和访谈梅州本土能人、技艺人、非遗传承人以及一些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等,深入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本土性知识,并邀请表达清晰健谈者,与主要讲述人进行“两人谈”或“多人谈”。两种语料采集方式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力图使某个传统知识“话题”的介绍和讲述承载更丰富的本土知识和文化信息。基于充分准备打腹稿式口述方言语料收集法可避免过多沉冗无趣的片段,确保方言语篇的条理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因为清晰而有条理性的口述录音利于语料的转写。在转写和分析的过程中,课题组认识到此法是高效与可行的。不可否认,讲述人通常在叙述初始用字词都相对“文绉绉”,但很快便可进入“方言境界”,地道的方言表达不难实现。五、“客家方言文化大词典”的编撰构想
汉语方言文化是如此丰富,涉及人类学、民俗学,若是以方言学者来做跨界来做似乎更加合适,不妨与人类学家、民俗研究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来编撰。为此,我们提出一个“方言文化大词典”的编撰设想,打算以身作则,以粤东客家方言着手,2年内完成如下工作: 1.与以往的方言词典相比较,《方言文化大词典》会更侧重收齐(尽量不漏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条。 2.对词条的解释重视其文化内涵的阐释,记录方言区人的生活经验、观念、习俗。这个观念,其实也受到了外语学界倡导的“国俗语义学”理念的启发(王德春 1991),但本文认为词义的民族性的区别不仅限于民族之间,不同地域的族群之间同样适用,这是客家方言文化大词典的一个基本认识。
3.吸取《图典》与《典藏》图文并茂的做法,对可见的器物、动植物、建筑、食物、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拍摄。目前不论是《图典》还是《典藏》仅仅收录500个左右的项目,相对于方言的丰富的历史积累,其体量明显不足,仅仅是样本展示,而非全面的记录。根据作者的编撰经验,“客家方言文化大词典”涉及图文展示的条目至少可以达到2000条以上。4.对具有文化内涵的条目进行逐一专访采录,对录音进行转写,形成口语语料库。以电子词典的方式放在互联网上分享。我们团队对西部粤语区藤县点,对这类的传统生活知识条目进行了专项访谈与记录的尝试,目前已经完成40个小时的转写记录(黄高超、严修鸿、 吴文治2022),在粤东客家地区这个工作模式可以继续,为《客家方言文化大词典》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这个成果,也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方言文化的困境与出路”研究的一部分,当作一个出路的探索。六、余论
语言学从书斋和象牙塔里走出来,把语言文化本来的血肉联系展示出来,让广大使用语言的人关注他们自己的语言,体验语言所展现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这是语言学的创新,也是语言学的回归。为此,方言文化大词典的文案部分将努力自觉地把语言与文化的融汇结合,可以将隐含在方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分好好地保存起来,并得以传播。 方言的多元与书面语言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中国方言民俗图典》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的努力对方言的抢救、保护,不仅是语言学意义上的一次重大行动,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贡献。方言文化大词典超出方言学本身,具有跨学科语境研究的开拓性,在记录方言过程中,有意识地纳入更多语境的成分,并吸收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的方法、经验、观点,做到了更有意义地记录传统文化的行为。在释义上重视方言词条的文化释义,兼顾文学性。这样可以克服传统方言词典释义过于简单,同时比起《图典》、《典藏》在篇幅上限制,《客家方言文化大词典》在收条与释义上的将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参考文献
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2016.方言与民俗研究结合的有益尝试——“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总序[J]语文建设.2016.(02)曹志耘.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序[M].商务印书馆.2017.10黄高超、严修鸿、吴文治. 基于汉语方言调查记录的传统知识研究[J]文化遗产.2022(01)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2王德春. 国俗语义学和《汉语国俗词典》[J].辞书研究.1991.(02)王洪君. 观风物,品乡情——《梅州方言民俗图典》读后[N],《语言文字报》2018年4月20日第四版。严修鸿、侯小英、黄纯彬. 梅州方言民俗图典[M].语文出版社.2014.12严修鸿、邱庆生.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卷[M].商务印书馆.2017.10
(原载《南方语言学》21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3.6,原标题为《<客家方言大词典>的编纂》,现标题为本刊所拟。严修鸿,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严修鸿教授在调查方言)
相关链接
特稿 | 甘于恩:《广东粤方言地图集》后记
辞书研究 | 甘于恩:《粤语研究书目》的编纂与出版
辞书研究 | 陶原珂:广州话词典的介词表义结构示例